雨露
rain and dew
溪澗
mountain stream
云霧
cloud and mist
高山
high mountain
鐵觀音從發(fā)現(xiàn)到流傳至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了,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茶王。而關于其來源,卻有著眾說紛紜的說法,其中最為經(jīng)典的就是“魏”“王”之爭:且看魏說:相傳,清雍正三年(公元1725年)前后,西坪堯陽松林頭(今西坪鎮(zhèn)松巖村)的老茶農(nóng)魏蔭(1702-1774年),勤于種茶,又信奉觀音, 每日晨暮必在觀音像前敬奉清茶一杯,數(shù)十年不輟。有一天晚上,魏蔭在熟睡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,行至一溪澗邊,在石縫中發(fā)現(xiàn)一株茶樹,枝壯葉茂,芬芳誘人。 魏蔭好生奇怪,正想探身采摘,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,把一場好夢擾醒。第二天清晨,魏蔭循夢中途徑尋覓,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石隙間,發(fā)現(xiàn)一株如夢中所見的 茶樹。他細加觀察:茶樹葉形橢圓,葉肉肥厚,嫩芽紫紅,異于它種。他喜出望外,遂將茶樹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鐵鼎里,悉心培育。茶樹經(jīng)數(shù)年的壓枝繁殖,株株 茁壯,葉葉油綠。于是魏蔭便適時采制,果然茶質(zhì)特異,香韻非凡。他視為家珍,密藏罐中,每逢貴客嘉賓臨門,才取出沖泡品評。凡飲過此茶的人,均贊不絕口。 一天,有位塾師飲了此茶,便驚奇地問:“這是何好茶?”魏蔭就把夢中所遇和移植的經(jīng)過詳告塾師,并說此茶是在巖石中發(fā)現(xiàn),巖石威武勝似羅漢,移植后又種在 鐵鼎中,想稱它為“鐵羅漢”。塾師聽后搖頭道:“有的羅漢猙獰可怖,好茶豈可俗稱。此茶乃觀音托夢所獲,還是稱‘鐵觀音’才雅!”魏蔭聽后,連聲叫好。
再看“王說”:相傳,在安溪西坪堯陽南巖(今安溪縣西坪鎮(zhèn)南巖村)有位仕人叫王士讓,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出生,雍正十年(1732年)中副 車,乾隆十年(1745年)任湖廣(今湖北)黃州府蘄州通判,卒任上。王士讓平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,曾筑書房于南山之麓,名為“南軒”。乾隆元年 (1736年)春,王士讓告假回家,訪親問友,親朋們經(jīng)常聚集于南軒。每于夕陽西墜,他總徘徊于南軒之旁。一日,王士讓見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異于它種,遂 移植在南軒之圃,朝夕管理,精心培育,壓枝繁殖。這株茶樹枝葉茂盛,圓葉紅心,采制成品后,烏潤肥壯,氣味超凡,泡飲之后,香馥味醇,沁人肺腑。乾隆六年 (1741年),王士讓奉召赴京,在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時,以此茶饋贈。方苞品其味非凡,遂轉(zhuǎn)獻內(nèi)廷。乾隆飲后甚喜,召見王士讓垂問堯陽茶史。王士讓如實稟 告此茶發(fā)現(xiàn)始末。乾隆細察、掂量此茶,認為此茶烏潤結實,沉重似“鐵”,味香形美,猶如“觀音”,便賜名為“鐵觀音”。
細讀鐵觀音的“魏”“王”之爭。筆者認為,“魏說”似乎更為靠譜一些,而“王說”之疑問頗多,其中充滿雕琢成分。對于“王說”,筆者認為,這似乎更象是一場名門大族欺世盜名的強搶豪奪。且淺析如下,僅作一家之言,供鐵觀音愛好者參考。
從身份特征看:在兩則傳說中,“魏說”的主角魏蔭,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茶農(nóng);而“王說”的主角王士讓,卻是身居高位的官員。鐵觀音由一個以茶為生的茶農(nóng)發(fā) 現(xiàn),并培植和制作成茶,合情合理;而作為朝中大員的王士讓,回鄉(xiāng)修身養(yǎng)性,收集奇花異草是在情理之中,然而,無端的他發(fā)現(xiàn)這樣一株異樹,卻把它制作成茶, 則顯得不可理解!
熟悉鐵觀音茶樹的人應該知道,鐵觀音外形上并非異類,若非認真辨別,其外形與本山甚至還頗為相似;而閩南地區(qū)盛產(chǎn)的茶 花,其外形也與茶樹頗為相似,此花貌似茶樹,有些品種甚至能同時開出紅、白、黃等不同的花色。如果說王先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,理論上,他收集茶花,移于 “南軒”倒是合情合理。而他不移“茶花”卻偏移一株不會開花、且外形上并非異類的鐵觀音茶樹種于南軒,則顯得相當奇怪;即便是王先生獨具慧眼,堅持認為這 株外形其實平常的灌木“異于他種”,那么,移于南軒后,“王先生”又何以認為他就是一株茶樹,還莫名其妙的把他制作成茶,難道說王先生自幼酷愛制茶,雖然 離家多年,但家中依然藏有整套的制茶設備,王先生歸家修養(yǎng),終日以制茶為樂?——如果王先生不是傻子,這種可能性應該是沒有的,因為,筆者也從小做茶,相 當辛苦,現(xiàn)在想來都怕!所以,通常來講,象王先生這樣一個身居高位的官員,把這樣一株“異于他種”的花草收藏以后,應該是用以賞玩的,而這位王先生卻不循 常規(guī),異想天開的把它采摘下來,還制作成了茶。——我們就姑且認為這些巧合在傳說中就是那么湊巧的湊合在一起了,那么接下來的疑問是:王先生這樣一個遠離 家鄉(xiāng)多年的讀書人,何以會有如此精良的茶葉制作技術?能夠把這樣一株鐵觀音茶樹制作成如此神奇的茶王?就工藝而言,要成就一個與眾不同的好茶,是相當?shù)睦?難的,即使是品種如此優(yōu)良的鐵觀音!如果沒有好的天時和精湛的工藝,如發(fā)酵和殺青的時間不當,成茶以后的鐵觀音甚至比一般的烏龍茶都不如。我們很懷疑王先 生作為一個久已經(jīng)脫離耕種生活的朝中大員,在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株這么“奇花異草”以后,不用以賞玩,卻如此奇怪的把它做成茶葉,而且工藝如此精湛,成茶后的鐵觀音 如此驚艷!若真如此,我不得不認為這位傳說中的王先生,乃傻瓜與神人之混合體也!
“王說”之疑點頗多,我們不妨大膽猜測:這應該是一起 大宗派欺壓小宗派而另立新說的欺世盜名之作。在安溪,素有大宗族欺負小宗族的陋習。即使是在現(xiàn)今,鄰里之間,大姓壓制小姓的情況也常有發(fā)生。我們完全有理 由相信,作為茶農(nóng)的魏蔭,在發(fā)現(xiàn)鐵觀音并在鄰里之間推廣開來以后,鐵觀音這樣一個品種已經(jīng)在當?shù)貜V為種植了。而王士讓進京帶些家鄉(xiāng)的特產(chǎn)進京獻貢,其中大 有可能也包含了西平魏氏一族對這樣一個尚品能夠成為貢品的期待。當然,這個愿望在由王士讓完成以后,王家當然不愿意抹殺自己在其中的貢獻了,由此杜撰所謂 的“王說”,則在情理之中;也或者王先生在進貢之時,為了顯擺自己,臨時給乾隆帝講了一個可人的故事,也未為不可能!當然,杜撰的故事必須堅持到底,否則 欺君犯上,那可是要株連九族的。從此,關于鐵觀音的來源,就有兩說,魏家雖然不悅,可惜卻無可奈何。一來,王家為魏家完成了進貢的心愿,二來,在封建時 代,王氏一族,先不管其宗派大小,出了王士讓這樣一個“名震京師的三禮館編修”,威名顯赫,誰可奈何?一個小小的魏家,何以能夠抗衡?恐怕只能忍氣吞聲了 吧。
從命名深意來講,“魏說”更靠譜。我們再回頭看“魏說”:魏蔭作為一介茶農(nóng),本來就以茶為生。信奉觀音由夢得茶,這些都相當合情合 理。并且,從命名來看,由“塾師”命名也比較符合當時以讀書人為尊的狀況。而“王說”之所謂“型如坐佛,重如鐵”,則顯得有些牽強。鐵觀音之造型確實緊 結,且顆粒沉甸。但是從緊結的造型能看出坐佛來,則有些蹊蹺,再說,坐佛當中有如來、羅漢等等,何以一定會以觀音名之?這顯然比較牽強。因此,觀音托夢得 茶,首株觀音茶樹種植于鐵鼎之中,故取“鐵觀音”之名則相對合理。
從中國封建社會的階級狀況來說,“魏氏”奪名不可能存在,反之則相當 合理。中國歷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。如果硬要說鐵觀音之“王說”在前、魏蔭以一介平民之身份搶奪王家之創(chuàng)始者身份,則顯得相當不合情理。以王家之朝中有人的 貴族背景,不要說魏蔭只是一介布衣,即使是市一級別的領導要對其強搶豪奪都要熟慮三分。我想,在當時的背景下,魏蔭以一介布衣卻無端的想要與王家爭鐵觀音 發(fā)現(xiàn)者之名,顯然是腦袋壞掉,不合常理,更得不到任何的支持。試想,一介布衣,無端的要豪取一個名震鄉(xiāng)里的朝中大員的勞動成果,能夠得到支持嗎?肯定是要 被認為是腦袋壞掉,不僅掀不起任何的風浪,還要被鄉(xiāng)里恥笑和唾棄。而反之,在當時的情況,王士讓有“進貢”之功,把“鐵觀音”搶為作為王家創(chuàng)始,這很符合 封建社會大家族的得理不饒人心態(tài)。
所以,筆者認為:魏蔭為鐵觀音的真正發(fā)源者,王士讓卻有進貢、推廣之功。至于名稱來由,王家對鐵觀音確“黃袍加身”之實,但起源一說,則明顯杜撰。